据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消息,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明确提出,下一阶段要充分发挥货币信贷政策导向作用,强化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,扩大消费领域金融供给,研究实施支持个人修复信用的政策措施,挖掘释放消费潜力。这一政策动向释放出多重积极信号,既体现了金融体系对经济基本面的深度关切,也展现了通过结构性工具激活微观主体活力的创新思路。
政策背景:消费复苏的金融需求
当前,我国经济正处于从疫情冲击中全面恢复的关键阶段。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“压舱石”,其复苏质量直接关系到经济循环的畅通性。然而,部分受疫情影响的个人因阶段性收入下降或突发支出增加,出现了短暂性信用记录受损的情况。这类群体虽已通过后续努力偿还债务,但征信系统中的历史记录仍可能影响其后续融资能力,形成“信用修复滞后”与“消费能力提升”之间的矛盾。对此,央行在报告中明确将“研究实施支持个人修复信用的政策措施”列为重点任务,旨在通过金融手段为个人消费能力“松绑”。
政策核心:信用修复的精准施策
结合此前央行在金融街论坛年会释放的信息,信用修复政策的核心在于“一次性救济”与“风险可控”的平衡。具体而言,政策将聚焦两类人群:一是因疫情导致收入中断、但已结清逾期债务的个人;二是因医疗、教育等刚性支出临时违约、后续还款能力恢复的群体。通过技术手段,对符合条件者的逾期记录进行“覆盖式处理”,相当于为其提供一次信用“重启”机会。这一设计既避免了道德风险,又通过“正向激励”机制引导个人主动修复信用,形成“信用改善—消费能力提升—经济活力增强”的良性循环。
政策预期:释放消费潜力的三重效应
从宏观层面看,信用修复政策有望通过以下路径提振消费:
-
降低融资成本:修复信用记录的个人在申请房贷、车贷等消费贷款时,可享受更优利率,直接降低消费支出压力。
-
激活消费意愿:信用改善后,部分群体可能从“生存型消费”转向“品质型消费”,推动家电、文旅、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需求释放。
-
稳定就业市场:消费回暖将带动零售、物流、服务等行业用工需求,形成“消费—就业—收入”的正向反馈。
以2025年金融街论坛年会披露的数据为例,若政策覆盖500万至800万受疫情影响的个人,预计可撬动约2000亿元的潜在消费需求,对全年GDP增长的贡献率有望提升0.3个百分点。
政策展望:长期信用体系的完善
信用修复政策并非孤立举措,而是与央行其他货币政策工具形成合力。例如,在扩大消费领域金融供给方面,报告提出“优化消费信贷结构,加大对绿色消费、数字消费等领域的支持”,这与信用修复政策形成“需求侧”与“供给侧”的双向驱动。同时,通过再贷款、再贴现等工具,引导金融机构向修复信用后的个人提供低息贷款,进一步降低消费融资成本。
短期来看,信用修复政策是应对疫情冲击的应急之举;长期而言,其意义在于推动我国信用体系向“包容性”与“动态性”演进。未来,央行或探索建立“信用修复常态化机制”,例如对突发公共事件导致的信用问题设置快速响应通道,或引入“信用积分动态调整”模型,使个人信用管理更贴近实际经济行为。这种调整不仅有助于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,也将为构建“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”的新发展格局提供制度支撑。
综上所述,央行研究实施支持个人修复信用的政策措施,既是当前稳增长、扩内需的务实之举,也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探索。通过精准施策,政策有望在修复个人信用的同时,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。